首页 > 都市小说 > 宋穿之懒皇帝最新章节列表

第77章 (4)

♂主编强推—>火爆爽文【收藏一下,方便下次阅读】

展护卫面对这个“老顽童”一样的茶痴的委屈不平,笑的一脸温厚,“明年春秋两季在燕京有两场斗茶会,魁首的奖励之一就有龙凤团茶。”

老掌柜浑浊的老眼刷的亮起来,看向官家的目光异常热切;官家微笑着确认,“好几个国家的爱茶人一起举办的斗茶会,具体的告示这两天就张贴。”

“三位尽管放心,小老儿一定去参加。”老掌柜收敛表情,面色严肃。

好几个国家的人一起参加,他怎能不去?老掌柜当下就是浑身的志高气昂、心潮澎湃。

魁首的名号、御供的龙凤团茶,绝对不能落到外邦人的手里。

作者有话要说: 苏合香丸,一种药丸,和酒一起煮着,是大宋的药酒的一种。

点茶、分茶,手艺基本失传。感兴趣的小天使可以参考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据说有大宋人喝茶的一二分程序。当然,他们的过程比大宋人少了一百多道。具体的大宋人怎么喝茶,是从种茶树,摘茶叶就开始准备的,据说有几百道流程。

第 96 章

老掌柜一心要在斗茶会上一展身手, 其他的人凡是在茶道上有点水平的当然也这么想。官家的龙舟离开了板渚继续北上,准备参加或者围观斗茶会、相扑赛、诗文会等等活动的大宋人也是一起朝燕京涌去。

整个大宋都沉浸在兴高采烈、斗志高昂中,都是和老掌柜一样的想法,怎么能让外邦人拿了魁首?

官家一路走, 一路考察民情, 勘测地形。他还没到燕京, 全国乃至周边一些国家各个地方上的人有的先一步到了燕京。

欧阳修和王安石他们当然是好一通忙活。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吃穿拉撒肯定要照顾好。

王安石大人被这股人潮吓到,觉得燕京的规划进一步调整;欧阳修大人紧急的贴出告示, 言辞真切的表示事先考虑不周,燕京的整体规划需要调整, 暂时无法大规模建筑...,请大家谅解, 请大家不要慌乱...。

整个燕京所有的官民都主动或者被动的忙成一团,官家收到他们的书信后和几位大臣商议一番, 把五品以下的文武官员包括师爷、衙役、小吏的俸禄全部翻倍。从此以后,大宋官员的等级划分标准不再包括这个上下五品的俸禄分水岭。

官家和朝廷都认为既然小官小吏也积极的做事, 就要给予应有的回报。更希望借助这些举措鼓励大宋的读书人,不要因为之前的“免税免徭役等特权改革”而对科考迟疑。

当然,工匠们或者其他行业, 尤其是几大“下九流”行业, 某些“贱籍”的社会地位问题,随后也会一一出来条例。

总之,朝廷的意思就是打完一个棒子给一个甜枣儿,大宋越来越忙碌的日常事务还是需要很多文官们的。而小官家的意思则是把大宋现有财富的整合下移, 遏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划分越来越大的苗头。

比如有些人家富的吃羊只吃羊肋,把下水等物都扔掉,下人也不吃。而大宋的很多人家,一年到头是吃不起几次九百文一斤的羊肉。

比如剃头匠人、媒婆、木匠、厨师、、、这些人,明明都是正经职业,凭技艺安身立命,靠辛苦养家糊口,比不事生产的僧、道、尼好的多多。

太上皇对着太上皇后叹气,一味的捧着僧、道、尼确实不好。可是如此打压,老百姓的心灵没有归属,岂不要要天下大乱?

明白他心里担忧的太上皇后不以为然的笑,“皇儿又不是直接禁佛、道两家,他只是让这些世外高人也纳税而已,尤其是佛门。以后大宋人人都凭技艺安身立命,靠辛苦养家糊口,崇拜墨家、法家也挺好。”

“既然佛、道要出世,那就还了天地、父母的恩情后彻底出世。我觉得儒墨法兵四家当权比儒释道三家更好,人有个实实在在的奔头才活的明白。”

太上皇沉默的看了老妻一眼没有说话。这些道理谁不知道?可是千百年来当权者明明清楚这些道理却还是一力打压这些工、商之人,自然是有他们的原因。

人人都有奔头,都活的明白了,谁还乖乖的听话?谁还安分守己的只做自己的份内之事?这几十年来理学主张之所以会被世人接受,朝廷也潜移默化的对百姓的说法做法越来越严苛,原因只有一个,每一个当权者都不想再有五代十国的大乱世。

当然,像二程那样矫枉过正也确实是不好的。

自觉和老妻说不通的太上皇仔细的琢磨了几天,在龙舟过了黄河到达河北路大名府魏郡停船的时候,他等官家白天忙好了,于黄昏时分拉着官家一起逛魏郡。

御河从西南方向到东北方向延伸,正好半抱着魏郡,与马郏河组成了入海的流路,又与多条支流组成了魏郡的水文。所以这个因为大宋收复燕云之地,疏浚北段运河而繁忙起来的魏郡,也是他们新运河在御河上的转折点。

官家望着两岸的河工帐篷,对于今儿看到的情况大致满意。河工们的伙食、薪俸好起来,工程正常进行,才是开挖大运河的根本。现在挨着高丽的是辽国,不是大宋,他们既不着急去攻打高丽,也不着急燕京到扬州的运河开通,慢慢来就好。

太上皇想着白天看到的那番热火朝天、朝气蓬勃的干活场面,也是心情舒畅。

那不是被官府逼迫着假装表演给他们看的干劲儿,是真心实意的开心、激动、尊重儿子开新运河的命令,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早日把南北运河疏通,造福自己的家乡和大宋。

“魏郡挺好。”太上皇沉吟了半天,终究是没有把话说出口。

官家瞅着亲爹笑,直接问道:“爹爹有事?”

太上皇忍不住笑出来,儿子就是贴心。

“皇儿最近的功课做的如何?春秋战国到大宋建国后的这段历史可有精读?”

“回爹爹,孩儿把老师们吩咐的功课都做了,各个版本的史书也都读完。”官家表示自己这一路上非常的乖巧。

亲爹很欣慰,继续问道:“那你说说,从大周礼定天下,到春秋战国的乱世,各家学术竞相出世,再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原因何在?”

官家笑的一脸欢喜,朗声答道:“大周礼定天下,是因为人族发展到了要和其他种族脱离开来,超越其他生灵和神灵的限制,自称体制。春秋战国的乱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因为乱世中人人都在迷茫,都在寻找破解之法。”

“人心思安,天下一统成为大势所趋。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是大功德。既然是一个国家,自然要遵守一个共同的制度和思想。然而因为春秋战国的天下大乱,各方诸侯和诸生各执一词,不听朝廷号令,所以才有了‘焚书坑儒’的‘焚诗书,坑术士’。”

太上皇摸着胡子非常欣慰的点头,儿子知道要统一制度和思想,很好。官家一通长篇大论娓娓道来,发现爹爹眼神儿夸奖,小得意的快乐。

华夏大地上的运河是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开挖。官家望着眼前这些在战国时期几国交界的河道,好像穿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看到了诸侯争霸天下的盛况,看到了荀子传人李斯和始皇帝决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烧《秦纪》以外的诸侯史书”的乱世英雄风采。

诸侯争霸是好事,有战争才有和平和统一。始皇帝统一天下也是大好事,可是这些到了儒生们的嘴里就是兼并天下,死伤无数。

始皇帝废除诸侯分封制,置郡县,彻底打破奴隶社会残余,更是华夏文明的一大进步,可是那些儒生们偏偏反对说大周礼定天下···当克己复礼,分封亲族为王。

始皇帝要修长城,修驰道,修灵渠,要打外族,要把原本六国的国主、家臣、死忠奴隶们都借机消耗掉,那些儒生们纷纷跳出来说他好战,残暴不仁,建议他“以德服人”。

厚今薄古,而不是以古非今。更何况被坑杀的那些所谓的“儒生”,大多都是一些坑蒙拐骗的方家术士、抱守残缺的原各诸国家臣。

“孩儿记得《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一段记载,“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也是就是说始皇帝不光没有动医术、算法这些书籍,就连收上来的书也都留着没有大肆烧毁。”

所以,后来的儒家文人给予秦始皇的评定是夹带私心蓄意报复,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浩瀚烟海,写史书的人也是儒家人,后来的儒家更是只看自己想看的内容。官家对此没有任何异议,是人就有私心,这很正常。

太上皇嘴角微微抽搐,望向儿子的目光小无奈--儿子的大眼睛太亮太透,看待这些历史上的争执不带任何感情和感触。

“之所以‘焚书坑儒’一说能够广为流传,并且为世人所接受,那就是有其道理。世人需要对曾经的历史做一个结论,需要一个正邪和‘邪不压正’的传承。”

亲爹细细的教导儿子,世上的事儿,没有人关心真正的事实如何,这是常态不假。但秦始皇的这个事儿,它是必然和自然各种发展演变出来的,一个最合乎“天地人、情理法”的结果。这不是某个人或者儒家群体的私心,也不是无知的错误或者是非的颠倒。

更不是人类的“无情无义”。

官家乖乖的听从教导,沉思片刻后很有体悟的说道:“孩儿明白了,谢谢爹爹的教导。孩儿现在站在两千年后看到这些,和每个时期真正活着的人,是不一样的。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人们只能在能力范围内做出取舍,做出最好的选择。”

太上皇很高兴,儿子学任何东西都不固执己见,敞开心胸接纳万物之灵慧,这一点他也比不上。

“爹爹知道你认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对。不过你也知道群龙无首的害处,各家学术纷纷扰扰,各说各话,朝廷总要有个说法。董仲舒融会贯通,百家归一,取名儒术,虽然有其私心,但总体上还是维护了百家学术的要义的。”

“再到五代十国武人乱政、民不聊生,太=祖皇帝建国后仰文抑武,出言‘皇家和士大夫共天下’,原因当然是更多,更复杂。”

官家安静的倾听,太上皇语重心长的和儿子讲道理,要在大宋来一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技艺大发展,这个他不反对,火器的功效他看在眼里。但是大宋的朝野上下面对“百家学术”,需要一个“群龙之首”。

就好像大宋需要一个帝王,而且只能是一个帝王一样,多了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就算是读书进学也不懂这些大是大非,军政大事的普通百姓,他们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而我们给儒家占一个“群龙之首”的名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

官家点头又摇头。

继续给儒家一个名头他非常同意。可是儒家有些人在折腾的那些儒释道三家结合的理学,他非常的不认同。佛道两门的出世理论,不应该牵扯进百姓生活、国家大事。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不是任由那些打着佛国、道门名义的人摆布的“木头”。

“孩儿认为,儒家这些年发展下来,已经有些得意忘形,甚至是畸形。理学以文乱国祸民,还是需要打压。若是任由其发展,几百年后华夏人的日子孩儿不敢想象。但是爹爹说的对,儒家思想当变则变,老百姓需要一个引导。”

作者有话要说: 哈哈,这一章,个人看法哈。啾咪小天使们。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彩虹糖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小生欢喜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 97 章

太上皇不明白儿子对于理学的厌恶从何而来。虽然二程的思想主张太过了, 可是大宋的民间,该合离的合离,该改嫁的改嫁。尤其是儿子弄的这个作坊遍地开花后,女子们进去做工和男子一样的养家糊口, 她们的小身板不要挺的太直。

“当年儒家传人荀子和他的学生李斯虽然不认同孟子和子弓的思想, 却也只是把儒家和法家相结合。后来的儒家经过汉唐的发展, 更是汲取众家之长,现在儒家之人把儒释道三家结合在一起, 也是顺理成章。”

太上皇试图和儿子说明白,时易世变, 儒家思想就不能一成不变。儒家要想跟着世情变化而变化,最好是从当前文人最崇好的佛道两家里面汲取养分。

官家闻言笑了笑, 小调皮。

“爹爹说的是,儒家思想需要发展。孩儿刚刚想着, 儒家不一定要从道家和佛家汲取学术思想。佛家也不是我们的本土思想,而是传自西域, 印度。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里面寻找更适合的学术精髓融合。”

亲爹怔楞, 反应过来后迟疑不定的问道:“皇儿指的是大食文化?”

“不光是大食, 还有和大食打仗的更西边的国家,那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官家想着他这一年搜集到的消息,小开心,“孩儿听说他们这次打仗就是因为信仰之争。在唐朝贞观九年曾经有人来到中国传教, 言说‘真常之道,妙而难明,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太宗文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人。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其经,望风津以驰艰险。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阑。深知正真,特令传授。”

官家慢声吟诵这段记载,亲爹目瞪口呆。儿子的记忆力真好。

就听“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官家把他刚刚想到的小主意慢慢道来。

“景教入乡随俗,知道唐朝人称呼他们大秦人,就在玄宗皇帝时期改为大秦教。后来武宗皇帝灭佛,大秦教受到牵连,渐趋销衰,一蹶不振。但是大秦教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中还是有传播,比如回鹘,比如如今代替突厥人出现在北方,新兴的蒙古部族。”

“孩儿只是觉得,信仰自由,大宋人可以信仰的宗教很多,朝廷对于老百姓信仰什么不做干涉,态度是一视同仁的宽容。但是任何信仰都不能干涉国家政务和民众的生活。生而为人,每个人每天的衣食住行、仁义礼智才是根本。”

父子两个沿着河道边走边聊,一番畅谈之后,官家对于他要做的事儿有了认识;太上皇感觉自己不光没有说服儿子,好像还被儿子说服了。

官家的认识是,他打压了佛道两家,把儒家从三家争斗平衡中独立出来,那就需要再来一个宗教信仰给老百姓,弄个三足鼎立;他打压了儒家在理学上的发展,就应该找出一个代替理学的理论来。

太上皇的感觉是,大宋的地盘越来越大,他们的敌人不再是辽国和西夏,将来大宋要和曾经的大唐一样,直接面对大食国,大秦国甚至大海另一边的国家,这些都会是他们的新邻居,他们的新敌人。既然如此,当然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方是正理。

对比之下,儒释道几家,尤其是理学的事儿,就是小事儿,是属于大宋的内部事务。内部事务对比外部隐患,当然是先处理外部。

有了想法,都有了正事要做的父子俩,一个去督促官家以前就吩咐开始的,但是因为各种事情耽搁,目前只进展了一半的世界各国消息整理;一个在日常事务之外,抽空就去找人商议该如何弄一个代替理学的儒家发展方向出来。

整个北上队伍闲散游玩的气氛消失,每个文武官员都被官家带动的手不离卷的研究。男子们这边忙乎着,太上皇后和圣人她们当然也没有闲着。

圣人要出一些专门给女子和孩子们看的书,随行的女子们包括范夫人、包夫人都动了心,跟着积极的参与,一路上路过的各地方才女自然也是心热眼热。

各位才华不输翰林院进士们的才女们,用她们独特的视角和女子独有的细腻笔触,把她们曾经见过的各地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用童趣满满的口吻细细道来,白话文配图简单明了,很快在各地引起轰动。

消息随着他们的北上不断地传出来,南边的人都在遗憾不能及时跟进她们的游记。圣人也觉得等她们编辑好出书,太久了,而且整体印刷后书本一定不便宜,奈何她们一时之间想不到解决办法。

十一月初二十八这天,因为魏郡不通航转道海路的官家一行人差不多到了三会海口这一带海域。

初冬的天气里,海上的气候反而比北方陆地上好一些,至少没有陆地上的风沙和干燥。还没到燕京就被官家领着看到了大海的圣人欢喜的忘记了一切凡尘俗事,沉浸在变幻莫测的大海带给她的震撼里。

独自思考了两天无果的公主们在忙碌了一天用过晚饭后,一起来问自从来到大海就“乐不思蜀”的圣人。

恍然记起来这个事儿的圣人仔细的思考了一会儿,同样无果。于是圣人就来到甲板上,向正在迷瞪着眼慢腾腾踱着步享受“海风浴”的官家求教。

放平浪静的海面上小浪花儿朵朵,海鸟翱翔在上空,咸湿的海风轻拂面颊。因为来到大海心情特别舒畅、开心、激动的官家,站在龙舟的甲板上远眺一望无际的大海,听到叽叽喳喳的海鸟叫声,闻着又咸又甜又酸又苦的“海味儿”,别提有多美了。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心情美美的官家看到媳妇也来散步,看着天边的晚霞,想着今晚上可以继续抱着小媳妇睡在甲板上,心情更美好了。

心里美的冒泡泡的他听到着媳妇的小问题后,很是积极的出言解惑,“既然很多人等不及出书后再看,那就有多少先印刷多少,印成小册子也行。小册子的定价应该比整套书低很多。”

因为官家的好心情情不自禁微笑开来的圣人闻言,慢声细语的解释,“先印小册子这个主意我和公主们也有考虑过。我们担心小册子印刷出来,薄薄的几页纸,看不出来什么文章道道。”

一只黑色的小海鸟停在他们的头顶盘旋不去,正欲开口的官家忍不住抬头看它,越看那只海鸟越觉得亲切。

官家眉眼含笑,微微低下头看着小媳妇笑,大眼睛亮闪闪的笑,“是不是你们的文章都写的太长?”

“长。”圣人因为官家的笑容和勾起的眼睛脸颊上泛起红晕,简单的回了一个字。

因为媳妇的可爱模样笑的更开心的官家继续说道:“既然是给女子和孩童看的小读物,当然是简单有趣为要。几千字一个小故事,就好像民间的那些童谣传说一样,精简易懂。再配个可爱一些的图画,更好。”

“倾倾觉得,我昨天用东晋画法画的海图如何?我觉得小娃娃一定喜欢。”

圣人听到官家提起昨天的画儿,脸蛋儿更红;官家瞅着小媳妇害羞的样子,目光轻的和海风一样,还是笑。

“倾倾可以把几个小故事整理出来,三天印刷一次这样,一个小册子小本子很好印刷,可以在三天之内于大宋的全国各地一样的印刷。如果是确实需要长篇大论的文章,分开几次印刷也没什么,等几天或者更有趣味?”

“官家是说,和进奏院的朝报一样的印刷或者手抄?”圣人因为羞涩,惊讶的语气听起来也是温柔似水。

官家理所当然的点头,浑身透着抑制不住的愉悦,就连那股子天生的懒劲儿也比平常明亮生动。

圣人被他感染的,也是笑,语笑嫣然。

“朝报是有进奏院的进奏官采集来各种发报材料,经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然后进奏官们根据样本进行发报,各个驿馆用快马快速的送往全国各地。我们如何能劳烦进奏院以及各位老大人?”

当年宋太宗把“条报”的受阅人从前朝的藩镇长官扩大到大宋所有官员,甚至是民间的文人大儒,还把“条报”的书写范围增加到诗词歌赋一类,把它变成一个定期、经常发放的朝报,比如她的娘家折家,每次朝报印刷出来家里人都是反复研读。

她们写个小游记而已,如何能和朝报相比?

“为何要劳烦进奏院?你们在各地找好印刷社,自己印刷即可。”

太阳开始朝海面上下落,落日时分的大海美不胜收。圣人因为官家轻描淡写的口吻一时不晓得怎么说才好;心情和大海落日一样“美不胜收”的官家把小海鸥招呼下来,轻轻的抱在怀里。

小海鸥长的普通,叫声平凡,然而它的叫声在官家听来是天籁一般的婉转动听。听着它的叫声,被它带到一个平静安宁的世界,一个只属于它的世界,一个只属于他们俩的世界。

潮起潮落,沧海桑田。有人在他的耳边轻轻的呼唤,声音苍老、细碎、喧腾、、、,有人来到他的身边,和他肩并肩的战斗。海中、海上的生灵们,就好像大海之于他的亲近一样,无所不在,包裹着蓝蓝的颜色,静谧祥和。

官家懒懒的笑容里透着怀念的味道。

自从投胎在这个时空做了人,他也懂得了怀念。

圣人望着官家抱着小海鸟的欢喜模样,感受到一瞬间的情绪变化,心里微微惊讶。官家不养各种陆地上的宠物,难道是喜欢鸟儿?

“官家喜欢小鸟儿?”

“喜欢。”官家非常自然的回答,接着问媳妇,“倾倾喜欢吗?”

作者有话要说: 蒙古是个音译嘿

宋朝的奏报,已经有了新闻报纸的作用和模式。“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邸报这个词在北宋时期出现,南宋时期广泛使用。

再次感叹一声大宋人的先进。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清风拉拉 2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胡椒籽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暗普多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 98 章

圣人也是非常自然的回答,笑意盈盈, “喜欢。”

官家瞅着满脸都写着“爱屋及乌”的小媳妇, 在心里笑了笑。和小海鸟对视一眼让它慢慢飞走,他转而说起正事。

“进奏院的朝报, 以前只是不报军机大事或者朝廷密事、大臣上书等。后来因为把各地灾情如实写进报里引发各种不祥之兆的议论, 灾异之事也不报。后来又有地方官因为‘领悟上意’把小报扣住不发。”

“虽然有‘奸人赃吏、游手凶徒喜有所闻,转相煽惑,遂生观望。’可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我听说民间有‘小报’,印刷一些独特的‘新闻’被老百姓所喜,言说‘大道不通小道通’。然而小报的内容没有经过删选、核实, 大多夸大事实或者根本不属实。”

“官家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印刷小报?”圣人这次是真的惊讶了。小报的事儿是这两年刚刚出来的,她也有耳闻···。

官家笑的调皮,小媳妇肯定也看小报。圣人脸红红, 小报确实好看。

“小报的内容比朝报精彩。”圣人小小声的解释。

虽然她知道小报的内容大多不符实, 也知道官家每次都让大臣们把一些事儿如实公告,偶尔欧阳修大人或者苏轼大人他们起草个公告更是文采过人,读来口齿留香。可是一般情况下, 经过了大人们重重严查的“样本”,看起来是非常的无趣的。

官家了然,“人之常情也。所以刚刚倾倾问的时候, 我就想起来这个事儿。不若我们自己办几家小报,写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儿。游记是一方面,各位大人们的日常生活若是方便是另一方面, 比如苏轼老师今儿喝了什么茶,戴没戴‘子瞻帽’。”

“比如谁家有什么趣事儿;朝廷上有什么大事儿,可以公开的细节等等。我琢磨着,这就和治水一样,堵不如疏。老百姓想知道,那就让他们知道,正好把民间那些引导向太强的小报打压下去。京城居大不易,百姓们休闲的时候,需要欢乐。”

“确实是大不易。”圣人对于汴梁的物价深有感触,将来燕京也会是。

“折家已经是在正常的礼节之外尽可能的节俭了,一个月光日常开支就要十多两银子,其他人家人口少,也是要五六两一个月。普通人家一个月没有几两银子无法过活。不过现在官家给五品以下的官员加俸禄了,他们一年到头应该可以多买两次羊肉。”

“今年我听说羊肉已经比以往好买了,等到了燕京,燕京牛羊多,说不定价格会降下来一些。”圣人心怀期待。

官家眨巴一下眼睛,反应过来后忍不住大乐,“原来倾倾喜欢吃牛羊肉食。”

圣人···,圣人被官家笑的满脸通红,不由得伸手捂脸。

“偶尔吃,在西北的时候。”声音小的,也就官家这样的耳朵听得到。

“爹爹喜欢吃,但是他这两年因为身体原因逐渐口味清淡。”官家伸手把媳妇捂脸的双手拉下来,圣人脸色羞红,不好意思地把身体朝他身上靠靠,然后官家就习惯成自然的把小媳妇搂在怀里。

“倾倾你要早些说给我听。”

圣人身体僵硬;不远处的船工和宫人们呆愣,同样出来散步的太上皇和太上皇后等人呆愣之后俱是蹑手蹑脚的转身就走。

小帐篷还没搭起来啊!官家。

官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欢欢喜喜的抱着小媳妇坐下来看日落。

夕阳西下,海天相交的地方彩霞满天。广阔无边的海面上,十多艘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的巨型宝船在稳速前行,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岸边的百姓和其他船只上的人自然都是抬头翘脚,欢呼嘉叹。

龙舟虽然不是类似外国商人口中那样“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上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豢豕酿酒其中”的巨型商船,但是它够辉煌威武,“宝船”的名号名不虚传,官家迁都北上的大事更是大宋人乃至周边各国人口中最关心的事儿。

所以此时此刻,龙舟甲板上两个坐着抱在一起的小黑点儿,和水、天、夕阳融为一体的两个小黑点儿,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是情不自禁的捂着嘴巴笑。

官家和圣人都还是“小孩子”吆。

可不是两个小孩子嘛?儿子懵懵懂懂,儿媳妇也不大懂,两个人抱在一起看夕阳,真的是让人生不出来一丝一毫的“邪念”。

太上皇后在心里感叹,十公主直接说了出来,“圣人美的让人一看就心生喜欢,官家俊的和大海一样,让人看着就开怀、自信,我要去画画儿。”

十公主说做就做,要去把刚刚的画面画下来。大公主想说不能把刚刚的画儿画出来,“于礼不合”,可是她也动心--刚刚的画面真的好美好。

圣人是一个很干净的人儿,美的让人生不出嫉妒之心,自然真诚,估计就是因为这样官家才如此喜欢?他抱着圣人就好像抱着一个大宝贝一样。

越想越觉得有道理的大公主对着太上皇后笑道:“他们还小,嬢嬢不用担心。”

太上皇后微微笑,“前几天上皇也说,若是他们自己没有心思,我们就不要催,等他们都过了十五实岁再说。可是到了燕京后,皇儿就要亲政了。亲政后,估计大臣们就会闹腾着给他选妃。”

“选妃?”大公主愣了一下明白过来,官家的后宫就一个圣人,确实是要选妃。

“虽然小一也知道官家应该选妃,圣人的性情也是谦和的很,可是小一莫名觉得他们这样挺好。”

圣人对官家的情意她看在眼里,官家对人对事的懒劲儿她也清楚,他俩真的不适合天天被很多妃嫔们围绕。

太上皇后想到儿子曾经的说法,如今听着大女儿也这样说,无奈的说道:“看他的做法,估计是不要妃嫔了。”

选后这件事儿子是因为孝顺才接受,幸好儿媳妇哪样儿都让他喜欢。太上皇后对于儿子知道了“成人礼”却没有丝毫心动的架势,是真的无奈。所以她和太上皇一样,都不想去勉强儿子纳妃嫔。

大公主震惊,“官家不要妃嫔?”不想要、不宠爱,和不要完全是两回事啊,哪怕是选几个放后宫做样子也是要的。更何况,官家选妃不光牵扯到前朝势力,还关系着子嗣绵延。

看懂大女儿话中之意的太上皇后轻轻摇头,“他的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看着懒,最是强势。那些大臣们闹不到他头上,估计都会哭到你爹爹和我这里。至于子嗣,都是天意。这些年,你爹爹和我对于皇家的子嗣问题都看淡了。”

太上皇后说着说着神色黯然。当年儿子出生后上皇不是没有继续“努力”过,结果?宫里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好不容易养住了两个。

这些年来平郡王和平王妃夫妻俩对上皇和她的疏淡,他们真的是看在眼里苦在心里。有时候她也会想,当年若不是送子观音娘娘把儿子送来,现在他们老两口乃至整个大宋皇室、大宋朝的境遇,会怎么样?

反正是不敢想。

大公主也在心里叹气。她怎会不知道爹爹和嬢嬢因为子嗣这些年的折腾?就是他们和平郡王夫妻俩的关系变化她也看的明白。她亲爹是皇家唯一长成的子嗣,现在官家也是。既然子嗣天定,官家又性格强势不被朝臣左右,那也确实不需要纳妃。

女孩子进了宫不受宠白浪费一辈子光阴,爹爹和嬢嬢,官家和圣人估计都会心里不安。

只希望老天继续保佑皇家,赐一个继承人给官家和圣人。

母女两个一时间静默无言。夜幕降临,宫人给官家在甲板上搭起来帐篷,官家抱着小媳妇听着海浪声,在大海和大船的摇摆中美美的进入梦乡。

龙舟继续的前进。对这些都没想过,毫无准备的官家,在船到了三会海口的时候,琢磨了一下在这里立个县,根据御河的前